凝聚社會力量,合力共抗艾滋——第36個“世界艾滋病日”
2023年12月1日是第36個“世界艾滋病曰”。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推動艾滋病防治工作高質(zhì)量開展,營造全民廣泛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圍,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確定并發(fā)布我國今年宣傳主題為“凝聚社會力量,合力共抗艾滋”。
該主題旨在強調(diào)艾滋病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,全社會要共同參與,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凝心聚力,目標一致,共同抗擊艾滋病,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什么是世界艾滋病日
世界艾滋病日是為了提高公眾對艾滋病的認識,共同對抗艾滋病在全球傳播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1988年組織召開“全球預防艾滋病”部長級高級會議,決定將第一個艾滋病病例被檢測出的日子——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。每年艾滋病日都會設一個主題,通過宣傳,喚起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和理解,共同對抗艾滋病。
艾滋病預防知識
(一)什么是艾滋病
艾滋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人體免疫缺陷綜合征。這種病毒就是HIV(人類免疫缺陷病毒),這種綜合征被稱為艾滋病。病毒會緩慢破壞人的免疫系統(tǒng),若不堅持規(guī)范治療,發(fā)病后病情進展迅速。
(二)感染艾滋病病毒有什么癥狀
典型癥狀有持續(xù)發(fā)燒、虛弱、盜汗,持續(xù)廣泛性全身淋巴結(jié)腫大更明顯。體重下降在3個月之內(nèi)可達10%以上,最多可降低40%,消瘦特別明顯。
其他癥狀艾滋病長期發(fā)展會導致呼吸道癥狀,如咳嗽、胸痛、呼吸困難等;消化道癥狀:厭食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等;消化道癥狀:頭暈、頭痛、反應遲鈍、智力減退等;皮膚和粘膜損害等。
(三)傳播途徑
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徑主要有三條:血液途徑傳播,性途徑傳播,母嬰途徑傳播。
(1)血液途徑傳播:血液傳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徑。輸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,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經(jīng)嚴格消毒的注射器、針灸針、拔牙工具,都是十分危險的。另外,如果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針頭,也會被留在針管針頭中的病毒所感染。
(2)性途徑傳播:無論是同性,還是異性之間的性接觸都會導致艾滋病病毒傳播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,在性活動時,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,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細微破損,這時病毒就會乘虛而入,進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。
(3)母嬰途徑傳播:如果母親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,那么她很有可能會在懷孕、分娩過程或是通過母乳喂養(yǎng)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。
(四)哪些接觸方式不會感染艾滋病
咳嗽、打噴嚏、談話、蚊蟲叮咬、共同進餐、同住、同用一個浴池、坐便器等不會傳播艾滋病。
(五)艾滋預防,我們怎么做?
艾滋病的預防主要在于管理傳染源、切斷傳播途徑。
1、感染者自我管理
(1)一旦確診HIV感染,應立即開始抗逆轉(zhuǎn)錄病毒治療。
(2)性伴侶也可以同時接受篩查和治療。
(3)感染者不要捐獻血液、血漿、精液、器官等。
(4)感染者不要分享可能被血液、精液或陰道分泌物污染的個人物品,如牙刷、剃刀或性玩具。
2、避免高危性行為
(1)正確使用安全套,采取安全的性行為。
(2)不濫交,避免同時擁有多個性伴。
3、避免血液和血制品傳播
(1)不吸毒,避免與人共用針頭、注射器等。
(2)去正規(guī)機構(gòu)進行抽血、輸血、紋身操作等。
(3)獻血人群應進行HIV篩查。
4、控制母嬰傳播
(1)HIV感染的孕婦應積極接受正規(guī)治療,將懷孕期間血液中病毒數(shù)量降低至檢測不到的水平。不要給嬰兒喂奶。
(2)HIV陽性母親生下的嬰兒,應接受抗逆轉(zhuǎn)錄病毒治療。
5、預防職業(yè)暴露與感染
HIV職業(yè)暴露是指衛(wèi)生保健人員或人民警察在職業(yè)工作中與HIV感染者的血液、組織或其他體液等接觸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險。應注意做好預防:
(1)進行可能接觸患者血液、體液的診療和護理工作時,必須佩戴手套。
(2)在進行有可能發(fā)生血液、體液飛濺的診療和護理操作過程中,醫(yī)務人員除需佩戴手套和口罩外,還應戴防護眼鏡。當有可能發(fā)生血液、體液大面積飛濺,有污染操作者身體的可能時,還應穿上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服。
(3)醫(yī)務人員在進行接觸患者血液、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,若手部皮膚存在破損時,必須戴雙層手套。
(4)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內(nèi)進行安全處置;抽血時建議使用真空采血器,并應用蝶型采血針;禁止對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復帽;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過的針頭、刀片等銳器。
(5)公安人員在工作中注意做好自身防護避免被暴露。
圖片|網(wǎng)絡 來源丨預防保健處 核稿丨陳心妍 李捷 審稿丨袁譽寧